自2025年8月1日起,我国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2个职业病类别,每个类别中分别新增1种职业病,一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腕管综合征,二是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中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
今天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类暴露于严重创伤事件后出现的慢性损伤性精神障碍,用来描述暴露在较短但具有毁灭性事件中所遗留的一系列创伤反应。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1. 创伤性再体验
患者的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闯入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也可表现为超出正常的触景生情,或在接触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情景、线索时,诱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2. 回避
在创伤事件后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回避对象包括具体的场景与情境,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
3. 警觉性增高
患者可能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环境中的危险性信息。同时,患者的睡眠会受到影响,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到惊吓和感到恐惧,就像创伤性事件会随时再次发生一样。惊恐发作和过度换气(即以非常快的速度呼吸)也可能发生。
同时还可能伴有情感麻木、迟钝,与他人疏离,对周围环境毫无反应,快感缺乏等,导致显著的主观痛苦或人际、家庭、社会、教育、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明显受损。
三、如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1.在最大可能远离创伤性事件的安全环境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在患者熟悉的社会文化与家庭氛围下开始治疗。
2.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宜选择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并遵循相应的治疗原则。
3.治疗时应考虑患者的其他相关问题,如共病或自杀意念等,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和维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4.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了解该疾病的症状与发展规律,以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四、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解读
1. 所有人群都适用于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吗?
不是!仅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
①医疗卫生人员: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士)、检验技师(士)、影像技师(士)和乡村医生等卫生专业人员。
②人民警察: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③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在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处置(含国家救援)中,负责督导、组织和执行救援救助任务的应急救援人员,具体包括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地震机构的工作人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地方专职消防队伍人员,国家、地方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队伍人员。
2. 诊断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需满足哪些条件?
①有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职业史;
②6个月(含)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
③病程超过一个月,引起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受损;
④结合精神科检查和突发事件调查结果;
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