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来临,气温突增,
越来越多人喜欢在草坪上露营、野餐,
还有村民喜欢上山去挖鲜笋等等,
都要警惕一种昆虫的叮咬——蜱虫!
蜱虫的叮咬会传播一种致命的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发热伴)是我国于2009年首先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热、乏力、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本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什么是蜱虫?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等,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蜱虫可以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危险性极高。
*高危人群有哪些?
户外爱好者:喜欢露营、草坪野餐、山林冒险等人尤为要注意!
山区、丘陵地带的居民:在我区南部山区发病率较高,春季来临,家中老人会上山耕地、挖笋等,或者接触被蜱虫寄生的宠物或家禽,感染风险很高。
医护人员和家属: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护、也可能中招。
*如何避免蜱虫的叮咬?
1.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晾晒衣物。
2.如需进入高危地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和袜子,尽可能遮盖皮肤,不要穿凉鞋。
3.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异丙啶等驱避剂。
4.家中的宠物或家畜要定期体外驱虫。
*被蜱虫叮咬后应该怎么做?
发现有蜱叮咬皮肤,千万不要生拉硬拽,蜱虫的嘴巴有倒刺,刺入皮肤后很难被拔除。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可能会引起发炎甚至感染。
正确方法如下:
1. 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
2. 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3. 取出后,再用碘伏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4. 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及时就诊,并告知医师有蜱虫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