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孩子们在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寒假后,迎来了新的学期。春季开学季往往是传染病高发期,学校作为学生聚集的地方很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春季传染病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吧!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头痛、畏寒等症状。
二、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是一种比较常见、会引起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毒。
传播途径: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可通过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易感人群:诺如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传播能力,全人群普遍易感。常在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引起传播。
主要症状:感染诺如病毒后可导致急性胃肠炎,一般在摄入病毒后12-48小时出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以腹泻为主。
三、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麻疹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易感人群: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在接触麻疹患者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流涕、眼膜充血、口腔粘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儿童传染病。我国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多见。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5岁及以下婴幼儿童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五、水痘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的人群都有可能感染水痘,但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多,尤其是未接种疫苗的儿童。
主要症状: 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常伴有瘙痒,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
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乙类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生活能力极弱,通过物品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同寝、哺乳和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易感人群:未全程接种相应血清群流脑疫苗的人群普遍易感,6月龄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主要症状: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射状呕吐、烦躁不安、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暴发型流脑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存活者可遗留严重后遗症。
预防措施
1、对于疫苗可预防性疾病,建议大家及时全程接种疫苗,从而强化免疫屏障,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2、加强环境清洁,保持教室内的卫生。每天上下午可以给教室通风换气,促进室内空气流通。但是在初春,室外气温还比较低,所以通风的时候要做好保暖。
3、对于疑似诺如病毒感染学生的呕吐物或者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环境,要及时规范消毒。使用含氯的消毒液,覆盖呕吐物或者排泄物的表面至少30分钟后清理。相关的用品也要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至少30分钟。同时,在清理被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要佩戴口罩和手套,这样可以避免因为直接接触污染物导致的传播。
4、加强健康监测,做好因病缺课的监测和登记,提倡学校和教职员工不带病上岗或者上课,防止将传染病带入班级或者学校。
5、组织学生、教职员工开展体育活动和健身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