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愈”当心这种传染病——百日咳
发布日期:[2024-03-26]来源:健教科 浏览:

瑞瑞是一位4岁小朋友,半个月前“感冒”后一直有咳嗽,最近一周咳嗽越来越厉害,常常连续咳嗽,脸涨得通红,甚至嘴唇发紫,吃药也不见好转。瑞瑞妈妈赶紧把孩子送到了省级医院,一查才知道,原来得了“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百日咳“再现”


20世纪60~70年代百日咳年发病率100/10万~200/10万。

1978年中国实施计划免疫,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接种百日咳疫苗后,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2006-2013年,全国百日咳年报告病例数为3000例以下。

自2014年开始,百日咳报告发病数上升,2017年突破万例,并在近年来增长幅度较快。


2023-2024年百日咳发病率情况

2023年1月-12月

全国共报告百日咳39105例

2024年1月份共报告15275例

是2023年同期报告病例数的17.3倍


01流行特征

人群分布:我国百日咳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的儿童,特别是<1岁的婴儿。近年来患病人群不仅仅限于小婴儿,青少年和成人的发病比例明显增加。

传播模式:以婴幼儿传播给青少年和成年人为主转变为以青少年和成年人传播给婴幼儿为主。

02百日咳再现有多重原因

临床医生对百日咳疾病认识的提高;

实验室PCR检测技术的推广;

全细胞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转换;

百日咳监测能力提升;

Bp的基因变化;

民众对该疾病的关注度不高。


百日咳是个什么病?


传染源

人是百日咳鲍特菌的唯一宿主,因此,百日咳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对婴幼儿来说,感染百日咳鲍特菌的父母或同胞是其最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将细菌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带菌的飞沫而被感染。

百日咳的潜伏期最短2天、最长21天,平均7-10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2-3周内传染性最强。

易感人群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但婴幼儿更为敏感。无论接种百日咳疫苗还是自然感染百日咳,均不能产生终生免疫。3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通常见于未接种疫苗的10岁以下儿童初次感染时,以发作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高音调鸡鸣样哮吼声为特征。可分为以下三期: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病程时间可持续2-3个月。并发症往往是百日咳危及患儿生命的原因,包括支气管肺炎继发其他病原菌感染、肺不张、肺气肿及皮下气肿、百日咳脑病等。

非典型病例可能因年龄和距末次疫苗接种的时间而异,一般出现在有百日咳病史或免疫接种史的儿童和成人,可能无症状,或者有轻微咳嗽但无任何典型特征。

自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持久性为4~20年。

百日咳可以预防


1.接种疫苗不可少

婴幼儿是本病的高发人群,病死率高,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最科学有效的预防手段。

婴儿应在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月龄分别接种1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ap百白破疫苗),也可自费使用五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灰和Hib)或四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Hib)替代。

我国尚无6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


2.日常防护很重要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或前往时佩戴口罩,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捂住口鼻。

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3.及时就医别拖拉

咳嗽一直不好或咳得厉害应尽早就医,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和家庭内隔离,呼吸道隔离至少到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5天,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隔离期为痉咳后21天。